
11月18日-20日,
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
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在汕头举行,
由中铁建设承建的新建汕头站站房一期
作为城市会客厅喜迎海内外嘉宾到来。
新建汕头站站房一期
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
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在汕头举行,
由中铁建设承建的新建汕头站站房一期
作为城市会客厅喜迎海内外嘉宾到来。

新建汕头站
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站房,
规模10万平米,站场规模11台24线,
站房一期已于9月20日通车启用,
回望来时路,征途再出发
本期跟随小编一起盘点“最潮站房”中的“黑科技”。


站房地下隐藏“粤东第一深基坑”邻近既有营运线
汕头地处东南沿海强台风高发区
站房檐口采用大跨度桁架悬挑结构
候车大厅内设16根巨型“榕树柱”

为实现“榕树柱”和候车大厅天花“枝叶相连”效果
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站房,
规模10万平米,站场规模11台24线,
站房一期已于9月20日通车启用,
回望来时路,征途再出发
本期跟随小编一起盘点“最潮站房”中的“黑科技”。

项目打造全国高铁站房“建构一体化”施工典范
车站北弧形雨棚是全国首例异形多曲变截面
连续拱形全现浇清水混凝土雨棚混凝土结构直接裸露,
色泽均匀质感光滑沿海环境下,
相较钢结构雨棚清水混凝土雨棚
具有更佳的耐盐酸抗腐蚀及抗台风性能
技术水平被认定为国际先进
团队运用三维建模技术逐一确定236条圆弧梁主龙骨加工尺寸
采用自动数控折弯机对8毫米超薄弧形软木膜精细加工
确保模板与龙骨安装误差不超过2毫米
开展30组样板浇筑试验试配清水混凝土超百次
研发对称往复阶梯式浇筑工艺
实现雨棚成型效果集“精、细、美”于一体

站房地下隐藏“粤东第一深基坑”邻近既有营运线
深约28.3米且含4层承压水
团队采用50米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研发自动化监测平台确保了既有线安全运行
创造了“三天一层土,七天一道撑”的纪录
技术水平被认定为国际先进

汕头地处东南沿海强台风高发区
对站房屋面耐盐酸、抗腐蚀及抗风揭性能要求高
项目团队联合同济大学设计院
邀请国铁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行业专家
对屋面板分割长度、加强型抗风夹设置排水天沟等进行深入研究
形成专项深化设计成果
有效攻克因温度变形导致屋面板伸缩量过大的技术难题
经国家级实验室抗风揭性能专项测试
车站金属屋面可有效抵御超强台风

站房檐口采用大跨度桁架悬挑结构
最大悬挑长度29.9米
为增强建筑抗风性和防水性
车站外立面铝板幕墙采用开缝式单元设计
铝板背后铺设有一层防水背板保证了水密性与保温性能
开缝式设计使得铝板背后的空气层能顺畅流通
有助于幕墙内外压力保持平衡

候车大厅内设16根巨型“榕树柱”
团队研发全国首例建构一体化树状造型钢结构柱施工技术
将立柱优化为榕树造型,寓意“榕”归故里
立柱表面外贴约4万片航空级异形不锈钢板
这层钢板兼具受力与装饰功能延展形成反顶之力
牢牢擎举起重超8000吨的钢屋盖
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领先

项目团队全面调研当地历史、自然风光、民俗风情
联合汕头市文联及各界知名人士深挖地域元素
通过系列装饰手法打造精品人文客站
站房海浪柱似海潮叠起、汕水助澜
优美的曲线由两端向中间递进
勾勒“海潮奔涌”的形象效果
屋顶天窗带来候车厅内丰富的光影变化
描摹潮水入滩之景
进站盒子采用潮汕先辈下南洋乘坐的“红头船”造型
波浪、帆船、涟漪、金凤花等10余种
汕头文化元素点缀其间传递“出则搏海逐浪,入则河清海晏”海洋文化精神

为实现“榕树柱”和候车大厅天花“枝叶相连”效果
团队到多个大型站房、同类项目和加工厂考察学习
应用跨界思维引入用于飞机、汽车外壳塑形的拉伸冲压工艺加工钢材
通过工艺倒推选用3毫米厚航空级异形不锈钢
现场采用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通过点云数据逆向建模指导表皮加工开料
将安装精度控制在毫米级
塑造结构与建筑一体、功能与美学融合的建筑空间

建设过程中采用集团自主研发的装配式机房技术建设制冷机房
采用集成式高能效一体化智能空调机组
根据室内外环境参数、人员活动情况等因素
通过变频器和传感器调节空调用风量
每200-250平米的面积仅需5.2千瓦的耗电量
空调系统接入“空调节能一体化控制系统”
机电各系统统一接入站房智慧管控平台
实现机电建维一体化管理

截至目前
项目已有2项技术鉴定为国际先进
获得专利授权6项、工法3项QC类奖项11项、
BIM奖项3项发表相关论文15篇

BIM奖项3项发表相关论文15篇

建一座站房,树一座丰碑
中铁建设将坚守初心
深入践行交通强国战略
助力完善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
为地方经济发展腾飞
人民群众美好出行
持续贡献“主力军”力量